文丨顾小白 编辑丨百进
来源丨正经社(ID:zhengjingshe)
(资料图片)
“孟羽童已离开,不在公司任职。”随着格力澄清孟羽童“单飞”传闻,董明珠接班人培养计划宣告破产。
事实证明,商界再难出“第二个董明珠”。相比于孟羽童这样一个已经沦为“网红”的过去式,董明珠本尊显然才是舆论永远的重心——股权“冻结”乌龙、巨债偿还压力、格力业绩不及预期……
人们更关注的,是董明珠如何跨越层层障碍,带格力重回正轨。
1
再造一个“董明珠”失败
2021年9月12日,孟羽童在微博上发文,“已经正式入职格力啦。”
2023年5月10日,格力电器对外回应称“孟羽童已离开,不在公司任职。”
605天,再造一个“董明珠”计划以孟羽童离职而暂时搁浅。
孟羽童是董明珠在2021年7月参加综艺节目《初入职场的我们》时“淘”到的。对在节目中获得“转正名额”的孟羽童,董明珠当场就说出了“符合接班人标准”这样的话语。
而后,在孟羽童以秘书身份活跃一段时间后,董明珠更是在同年12月参加中国制造业领袖峰会时直言“我要把她培养成第二个董明珠”。
一阵热议之后,格力接班人和“第二个董明珠”画上了等号。事实上,从董明珠的公开表态来看,这也是她内心所认定的,毕竟这些年格力和董明珠二者几乎也是被同等看待的。
不久前,格力电器披露的《2023年第一季度报告》将董明珠所持公司的1150万股被质押“录入错误”成了“冻结”,一时惊起格力电器难堪负债、深陷造车巨坑等舆论风波。
当企业家的形象等同于一个企业的形象时,企业家活跃能带动企业知名度上升,但同时,当企业家出现负面舆论时,企业的形象也会随之下跌,甚至增加企业问题曝光的可能性。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在“被冻结”乌龙背后,实际上是外界关注已久的董明珠负债问题。
有数据统计,近几年来,董明珠对外的大额投资主要有三个:
在2017年前后共计斥资23.4亿元投资银隆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已更名为“格力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在2019年与公司17位高管作为原始股东的“珠海格臻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后续有增资)共计投入13.41亿元;2021年后参与的员工持股资金共计2.47亿元。
上述三笔巨额投资共计花费39.28亿元。即使将董明珠截至2021年底的薪酬、股票、分红等都换算成现金,总共也才31亿来元。这中间还存在约8.28亿元的资金缺口。
这缺口总不可能是隔壁雷军输给她的“赌资”来补齐。
这也是为什么,当“质押”被误录为“冻结”时,外界的反应会如此巨大。
毕竟,关于董明珠缺钱,自投资银隆时期就有热议。而这些年来,最大笔的投资银隆被套,债务压力不断加大。
如此压力下,董明珠还在负重前行,可见要做“董明珠”并非易事。董明珠曾在2021年6月公开谈论过“格力接班人”的要求:一要有放下自我、一心为公的思想觉悟;而要有讲真话、干实事的企业责任担当;三要有尊重制度、规避风险的意识。
粗看起来,格力接班人似乎对专业能力的要求并不高。而一直以“第二个董明珠”为目标奋斗的孟羽童在众多打工人中也并不算专业能力出色的。以她在《初入职场的我们》节目中的表现来看,那是学历最低、经验最少、专业最不对口,做的方案跟产品没有关系等等。某种程度上,最后一点甚至都不能称之为一个优秀的打工人。
而要让刚刚毕业的孟羽童扛起董明珠尚且感到吃力的格力电器,显然是天方夜谭。这也是再造一个“董明珠”注定短期内不会有结果的根本原因。
2
传奇话本无人续写
董明珠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受MBA尊敬的十大创新企业家”、“中国十大营销人物”、“杰出社会企业家”、“全球最具影响力女性榜第44位”……诸多名号和荣耀,可以简单地浓缩成三个字——铁娘子。而这个称号的背后,与格力电器息息相关,与业务能力紧密相连。
这分关联,是格力电器之幸运,也是格力电器甜蜜的负担。
格力电器的幸运,是由董明珠一个个看似“激进”的决策成就的。首创了“区域销售公司”模式,解决了经销商窜货问题,同时用“先款后货”的模式深度把控住经销商;和前董事长朱江洪一起将格力电器运作成格力集团最有价值的一块资产,把格力打造成中国空调的代名词;启动股改稀释国资股权强化格力电器独立性,让格力电器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等等。
董明珠在格力电器履职33年,将格力电器从2000万元规模做到了今天一度突破2000亿元。这是格力电器的成长传奇,更是董明珠这个商业人物的传奇。
但在越发成熟的商业战场上,董明珠的激进成了格力电器今天的负担。
中国空调看格力,曾经的辉煌成了格力电器在新时代的桎梏。格力空调自2005年起,已经连续18年保持行业第一的地位,且市占率一直保持在30%-40%左右。但空调行业逐渐饱和,也意味着格力电器继续增长的空间有限。
《正经社》分析师梳理了解到,近5年来,格力电器旗下空调业务营收不增反降,2018年-2022年分别为1556.82亿元、1386.65亿元、1178.82亿元、1317.13亿元、1348.59亿元,增长率从2018年的26.15%跌至2022年的2.39%,期间的2019年、2020年两年,还是负增长。
由于格力空调这根大腿的疲软,格力电器的业绩也开始滑坡。格力电器的营业总收入自在2018年、2019年短暂站上2000亿元的高峰后,就一路波动下滑。2018年-2022年,营业总收入分别为2000亿元、2005亿元、1705亿元、1897亿元、1902亿元。
2018年,董明珠曾给格力电器定下“2023年冲击6000亿元”的目标,但照着现在的情况,这个目标已经铁定成了一块虚无的大饼。
业绩不佳这些年,格力电器的股价也从60元/股(前复权,下同)上下一路下行。截至5月12日,报收34.27元/股,相较于2020年12月31日触及的历史高点62.79元/股,下跌幅度高达45.42%,已非常接近腰斩。市值跟竞争对手比起来,更是从遥遥领先走向了大幅落后。
这也是为什么,董明珠要竭力推动格力电器股改。这之中除了顺应国企混改宏观政策、助力地方产业发展等宏观因素,另一个切身的原因就是方便格力电器突破家电行业瓶颈、提升企业多元化效率。
在对国资的排斥上,不少上市国企都有,但能把矛盾搬到台面上的,格力电器是第一家,董明珠的排斥情绪更是浓厚。她曾表示,格力电器永远不会做地产,对由国资主导的、格力集团旗下主营地产业务的格力地产,甚至直言不讳地称“格力地产使用格力商标对格力电器形成了伤害”。
在董明珠个人喜恶之外,格力电器在经营层面也不待见国资的安排。2012年,珠海市国资委(彼时控股格力电器)曾委派时任国资委副主任的周少强空降,出任格力集团总裁兼党委书记职务,并将其提名为格力电器董事候选人,试图下沉到格力电器的决策层。但最终,该提案被格力电器董事会否决,缺乏企业管理经验又不得“民心”的周少强也成为当年9位董事会候选人中唯一一出局者。
这场自2005年就启动的股改,或许最初有各种各样的原因,但到2019年最终尘埃落定之际,则更多地给格力电器带来了多元化的畅想。
3
明珠渐老格力偏航
董明珠执着了15年的股改,脱离国资后的格力电器多元化成功了吗?答案是一言难尽。
在2018年的股东大会上,董明珠曾为格力电器画好了一张绝美的产业版图:囊括空调、高端装备、生活品类、通信设备和核心部件五大产业。
具体来看,空调包含家用空调、商用空调、冷冻冷藏设备、暖通设备、核电空调、轨道交通空调、光伏空调;高端装备包含智能装备、数控机床、精密模具、机器人、精密铸造设备;生活品类涵盖厨房电器、健康家电、环境家电、洗衣机、冰箱;核心部件包括压缩机、电机、电容;通信设备公司包括物联网设备、手机、芯片、大数据业务。
截至2022年,格力电器的多元化似乎最多也是外延至小家电市场。格力电风扇市占率行业第一(20.68%)、电暖器产品市占率第二(14.01%),这样的成绩尚能拿上台面。
不过,五大产业中的四大扩展业务,对比格力空调那就简直是蚂蚁见大象的程度了。以2022年为例,格力电器空调、生活电器、工业制品、智能装备、绿色能源的营收占比分别为71.36%、2.42%、4.02%、0.23%、2.49%。数据说明了一切。
这里不得不提的是董明珠在2017年以强硬态度盘下的银隆新能源。正如上述提到,这场被格力电器中小股东投反对票的投资,花费了董明珠个人23.4亿元的巨资,这背后耗尽了董明珠与格力电器部分经销商的情谊,也切断了董明珠在商界的不少资本人脉,牵扯了一些捋不清的资金关联操作,甚至还将自己拉近了一个深不见底的巨债深坑。
冒着险盘下银隆新能源,为的就是未来可期的新能源业务,为的就是格力电器能把路往宽了走。
《正经社》分析师注意到,现已更名格力钛的银隆新能源主要负责格力电器的新能源汽车业务,但在2022年,主打生产销售的6米以上新能源客车销量仅为1736辆,同比大幅下降,市场份额仅为2.82%,排在行业第12位,连前十都没进去。
在烧钱的造车界,如此销量不难想象它的业绩难堪程度。数据显示,格力钛近3年累计亏损近30亿元,2022年亏损更是多达19亿元,净资产也从21.47亿元缩水到了2.37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99%。看到这个数据,即便董明珠能淡定,被套牢在格力钛的王健林、刘强东、陕煤集团也能淡定吗?
除了五大产业,格力电器还在半导体、再生资源、医疗健康、预制菜装备等领域也有涉猎,但要么处于筹备待完善阶段,要么就是规模太小拿不上台面。总而言之,格力电器多元化转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1954年出生的董明珠已经69岁了,而在格力待的33年几乎花掉了她生命中一半的时间。
所以,当她对接班人的要求是“放弃自我、一心为公”时,当她通过各种资本手段将“弱老”的珠海国资从格力电器刮掉时,当她不顾董事会反对也要以个人名义为格力电器寻一条新能源出路时,彰显的是都她内心一颗赤诚的格力魂。
这颗略带着偏执和激进的赤子之心,是书写董明珠传奇的核心精神,但行至中年,这份赤诚似乎不再能为格力电器护航了。【《正经社》出品】
责编|唐卫平·编辑|杜海·百进·编务|安安·校对|然然
声明:文中观点仅供参考,勿作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喜欢文章的朋友请关注正经社,我们将持续进行价值发现与风险警示
转载正经社任一原创文章,均须获得授权并完整保留文首和文尾的版权信息,否则视为侵权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