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软件 > 详情
如何看待洋河从190跌到138——从一则“愤怒”的留言说起

雪球网   2023-05-29 13:33:16

上周六某平台上我收到一则留言,质问洋河为什么一直跌,言辞中充满愤怒、质疑和不屑,她在我的文章之下的留言区连续发了很多条留言,并在文章最后其他朋友的留言之下大量粘贴此留言。

不胜其扰,将其拉黑才消停。(我在网络上的交流原则一贯是:多表达,少争论,勤拉黑。)

我跟几位好友分享了此事,一沟通才知道,不少朋友都是有这方面的不满。


(相关资料图)

我不由得感慨——投资第一难永远是如何面对股价波动。

本来周末想写些企业分析的,看到这则留言之后,我想其他文章晚些再写,今天就说说,如何看待洋河股价从190元跌到138元。

首先让我们回头看看,前面三年投资洋河的收益到底如何。

上个月我计算过投资洋河的收益,得出过去三年投资洋河的总收益率有百分之八十多。

当时有人质疑三年前洋河股价刚好处于低点,这样计算占了便宜。

现在洋河跌了三个月,位于理想买点以下,也算处于低点,同时,三年前的同一天的股价又涨起来不少,一跌一涨,我们再来看看投资洋河三年的收益如何。

2020年5月26日,洋河收盘价104.43元(不复权)。

2023年5月26日,洋河收盘价138.66元。

这期间有三次分红,每股分红3元,见下图。

则过去三年投资洋河的回报率=(138.66+3+3+3)/104.43-1=41.4%,复合年收益率为12.24%。

再对比下同时期的沪深300,选取考虑了分红的沪深300全收益指数(H00300.CSI)

2020年5月26日为4952.88点,2023年5月26日5233.54点,三年总收益为5.67%,复合年收益率为1.85%。

过去三年投资洋河,总回报比大盘高出35.73%,年化回报率高出10.39%。

虽然远不如上个月计算的80%多的收益,但即使被除数被拉低,除数被拉高,投资洋河的收益回报依然高达41.4%,复合年收益率依然有12.24%。

无论总收益还是相对收益,都是非常高的数字。

假设你在三年前的5月26日买足100万元的洋河股票,这三年的总回报是41.4万元。

同样100万元,如果你买的是3.5%的三年定期,三年总回报仅有10.5万元。

别对12.24%的复合年收益率不满足。

假设未来投资股票的收益率都是在12.24%,存款利息3.5%,都按复利计算:

拉长到10年,100万股票变为317万,100万存款变为141万。

拉长到20年,100万股票变为1007万,100万存款变为199万。

拉长到30年,100万股票变为3195万,100万存款变为281万。

不同选择带来不同命运,理解投资并能获得12.24%以上回报的人,和只懂得买存款获得3.5%利息的人,在每天看来是没什么区别的;在每个月看来差异也是微乎其微的;但在5年之后来看,可能已经是财富的巨大分野。等到了10年、20甚至30年再看的时候,也许就是一种人生对另一种人生的仰望了。

那位留言的读者给我的感觉是投资水平比较低,还停留把“市值”等同于“银行存款余额”、把“浮赢”等同于“已经实现的盈利“的程度,远没入门。

抛开这位不谈,有些朋友的怨言我是知道的,他们认为对洋河的投资就是错的。

但是:

a.人类的灾难莫过于战争和瘟疫,疫情防控持续了三年,这在2020年初是谁能预料到的?在我看来这10%【1-93.78/(115×0.9)】的偏差是完全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b.对于能力圈以外的企业,千倍万倍不关我事。过去三年洋河的收益已经让人满意了,过去三年的确有比洋河涨的好的白酒企业,但那不在我的能力圈,那不是我该挣的钱。妄想把自己不懂的企业的钱也挣了,这种人迟早不是累死就是亏死。在能力圈范围内行事,在合理和偏低的价格买入,是我们不承担高风险又能获取高收益的最佳方式,对于能力圈以内的企业,没赚到才是亏。

退一步讲,就算看错了又如何呢?

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13年间创造了年化29%的投资奇迹。退休之后,他著有《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战胜华尔街》等著作,在书中他总结了自己的投资经验,其中提到,他担任麦哲伦基金掌舵人以来的投资胜率大约是60%,即有40%的投资决策都是错的。

但 “只要有60%的股票与预期的一样,就足以在华尔街创造一个骄傲的投资业绩记录了。”

彼得·林奇在基金年报里今年写道:“麦哲伦基金的投资重心,已经从股价已经被高估的周期型公司股票,转向那些销售和盈利有望实现较大增长的非周期型公司。”而到了下一年的年报,林奇已经把上次提到的股票卖了,不得不换一种说法:“麦哲伦减持了那些业绩会受到经济放缓影响的公司股票,因此,基金仍将继续大幅增持价值被低估的周期型公司。”

彼得·林奇后来反思,“那些看错的企业包括:阿尔伯逊公司(Albertson),一只超级成长股,后来上涨了300多倍;玩具反斗城公司,也是一只超级成长;华纳通信公司,我悔不该听一个技术分析人士的胡说八道而过早抛掉这只大牛股;还有联邦快递公司,我在5美元时买进,而过了不久它涨到10美元时就赶紧抛出了,但是两年后眼睁睁地看它上涨到70美元。”

“买进差公司股票的事,对我来说,简直是家常便饭、司空见惯。”

即便是彼得·林奇都避免不了看错一些投资标的,何况我们呢?但这不影响彼得·林奇在13年间年化29%的收益率。

无论投资上洞察力多么强大,只要是人,就会有犯错的时候。

怎么化解看错的风险?

适度分散,按确定性分配仓位,如果你承受波动能力差,安全边际留的足一些,如理想买点再开始买。

适度分散的投资组合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看错”的风险,也可以一定程度上降低公司经营遭遇小概率坏事的风险。

单押一只股票,如果看错或者公司基本面发生了无法预期的变化,风险巨大。如果拥有5~10只,配合合理的仓位,受伤害的概率就会大幅度减小。

投资中,即使每件事都是对的,意外总会时不时的冒出来。适当的分散和合理的仓位,是投资中的保险。三五个行业、七八家公司、40%个股仓位上限、60%的行业仓位上限,这些措施让我们能比较坦然地面对看错和可能的意外。

投资是在纷繁复杂的因素中找到少数重要且自己能把握的因素,利用大数原则,不断积累复利,不是说必须100%正确才能获得好的收益,只要你有正确的投资方法并一以贯之,即使是看错了4成企业也不影响你成为胜者。

这位读者的留言让我愈发确认一个结论:价投永远不会成为主流。

这跟智商高低没有关系。我一位生活中的朋友,同小区的邻居,他清华计算机毕业的,智商上绝对没问题,收入优渥。半年前跟我问了一些投资上的问题,我讲了很多,推荐了很多书给他,也将自己的文章发给他,但如今他依然沉迷于炒股逻辑,无药可救。(注:晓明,说的就是你)

大部分人把股价的下跌当作风险。其实,股价波动,哪怕剧烈波动,并不是风险,本金永久性损失才是真正的风险。本金永久性损失,是指由于做了错误的投资决策,投入的本金永远不可能回来了,而不是暂时的浮亏。

股市中绝大多数人,包括机构,都是盯着股价的短期波动。这也是为什么绝大多数人都是韭菜,机构也不过是大号韭菜而已。股价的日常波动大多是由短期消息、投资者情绪等因素决定的,没人能够把握。

长期来看,决定投资者回报的只是公司的内在价值和盈利能力。

优秀的低估值的股票如果因为某种短期负面消息大幅下跌,就是买入的好机会。无论股价如何波动,持有足够长的时间,价值规律就会起作用,不能面对波动的人遇到再好的股票也拿不住。抛弃对内在价值的认同,面对剧烈下跌时忍痛割肉出局,这就是本金永久性损失的风险,这才是真正的风险。

绝大部分人不愿意慢慢变富,最吸引和挑逗人类内心贪婪和恐惧情绪的永远是股价幻象。

对韭菜而言,牛市或熊市只是一把锯的左右拉动。高点梭哈,低点割肉,震荡中彷徨,轮动中换仓,从来没离场,反复被收割,如此戏码会不断在牛熊周期里循环出现。

只要股市会继续如此不长记性,由于人性的恐惧和贪婪导致股价波动,任何一个拥有稳健投资体系的投资者,都有机会获得相当好的收益。这也就是为什么格雷厄姆会认为:稳健投资的基本原理是不会随着年代的更替而改变的。

股价的波动是常态,短时间跌宕起伏,拉长时间看稳步向上。如果你真正理解投资,你会明白股价的波动不是敌人,是能给你带来巨大收益的朋友,短期内带来的回报甚至不亚于公司利润本身的增长。

巴菲特在1994年股东的信中详细描述了一个叫作“透视盈余”的概念,大意是说本着“股票是一部分公司所有权”的核心理念,如果持有某家公司,就可以按照持有的比例分享“应占”的利润,而不论该利润是不是真的已经分配给你。

面对股价波动总是艰难的朋友,不妨做个这样的表格,可以看看“自己的资产”今年赚了多少钱,而不必担忧于股价的波动。

还有一点要做个回应:投资当然要看长期,因为投资风险与持有时间长度相关。

巴菲特说:“风险不可避免地和你准备持有资产的时间长短缠绕在一起。如果你盘算在上午11 : 30买进某公司,然后在闭市之前卖出,照我们看来,这个交易的风险非常大,因为你可能有50%的几率赔钱。不过呢,,如果持有这只股票更长的时间…例如,若你持有的时间和我们一样长,用几年前我们买进可口可乐的价格买进股票的风险接近于零。但如果你要我评估今天上午买进可口可乐、明天上午卖出的风险,那么我说,这是高风险的交易。”

有投资者拿住一只股票一个月就叫作“长期投资”,这种人还是远离股市买存款比较好。

即使一两年的时间,在巴神眼中还是太短。

巴菲特说:“对于那些打算在买入后一两年内出售股票的投资者而言,我不能够提供任何保证,不论他们的买入价格是多少。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股票总体市场的变动,对于你结果的影响,将可能远远重要于伯克希尔内在价值的变化。就像格雷厄姆几十年前说的:‘在短期内,市场是投票机;在长期内,市场是称重机。’偶然地,投资者的投票决定——业余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都一样——近似于神经病。因为我知道没有方法能够可靠地预测市场变动,我推荐除非你打算持有它们至少五年,否则你别买伯克希尔的股票,那些谋求短期利润的人应当到别处看看。”

巴菲特的意思很明确,股价在一两年内算是短期,没有什么规律;只有至少持有三到五年,股价会会比较确定地反映内在价值。

市场价格反映内在价值期限一般在三到五年,其背后的逻辑是,一个经济的宏观周期,大概是三到五年走完一波,一家企业的经营周期差不多也是这个时间。

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必要的耐心,不要期望买了股票一两年甚至三五个月就有多少收益,一般没有那么快。大多数人是做不到持有三年的,这就是他们很难在投资上获利的原因。

同时要强调的是,不是说我们的持有期限到3~5年就一定能有翻倍收益, 企业内在价值是动态变化的,事物的发展具有多重性,我们在做投资时并不是上帝视角,而是根据眼前可见的所有信息对未来做大概率的合理判断。

我们说长期视角看待投资,并不等于长期投资才是好的投资;我们说投资就是比较,不是说不想要高回报,而是说每一种选择都包含机会成本,你需要权衡哪一种选择的机会成本最小,获得的产出最大。究竟事情的结果是否如自己所期待的,受制于方方面面的因素,其中很多因素,并非我们自己可以操控。但只要我们把自己该做的都做好了,其他已经不重要。

归根到底,长期投资是一种比较思维。

绝大部分股民都有一些很明显的薄弱和缺陷,深究起来,他基本功不扎实,甚至毫无基本功。

标的选择、企业分析方法、估值方法、买入条件、持有原因、卖出时机、投资原则、风险控制……

这对他而言就是天书,即使告诉了他在哪里可以获取这些知识,就是懒于去学,他省略掉中间所有必须的知识储备,上来就是抄作业。可是抄也不抄全套,完全是瞎抄:没那种面对波动的能力,却在远高于理想买点的位置买入;什么也不懂,却单吊一只或加杠杆买入;一知半解,竟然敢超仓位上限买入(其实仓位超配也是一种加杠杆行为)。

投资所需的都是一些基本功。如查理·芒格说的:“我和一个眼光极准的传奇人物合作了许多年,我总是很惊讶地发现,原来人们只要掌握和不停地应用所有明显而且容易学习的基本原理,就能够精通许许多多的领域。”

很多人以为知识的学习是这样的,从A→Z,你一直积累A点,原地打转,然后就能达到你想要的P点。

然而,现实不是这样的。真正的知识没有积累到一关,就打不了下一关。

但凡有一点门槛的知识,如投资知识,你学习的路径绝对不不可能是从A直接到P,而是A→B→C→…→Z。到达C点,首先必须学会B。你根本无法给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孩子讲什么微积分,就算他是神童懂了,他也是打通所有关键知识点后才掌握的。

很多意图在投资上有所成的人,实际上锁死在低水平循环上。深究起来是基础没打好,在基本功上没下功夫,下盘不稳。

心理学上有一个达克效应,具体是指,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无法正确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不能辨别错误行为。这些能力欠缺者沉浸在自我营造的虚幻中,常常高估自己。通俗些说就是——越无知,越自信。

努力学习吧,你学得越多,就越能摆脱如开头留言中那种无知且自信的样子。

在有足够能力获得正确自信之前,最好保持良好修养。网络虽大,但你的言辞就是你修养的镜子,那些有修养的朋友,以后成功的概率一定比一般人大很多。

三年前的洋河,面临的是产品升级不顺、营销体系失效,营收、利润负增长,士气低落,内外部满是质疑,再叠加新冠来势汹汹,洋河处于被广泛看衰、岌岌可危的状态。

如今的洋河,管理层更优秀、职工更有干劲,产品已稳步升级,全面变革了营销体系,各方面基本理顺,在2022年,洋河时隔4年再一次实现“双20%+”的经营业绩增长,扣非净利润更是比2020年增加了64%,新冠也成了过去时,洋河的未来可期。

我如何看待今年洋河的股价从190元跌到138元?

偷着乐吧,但别表现的过于张扬和得意,那样容易招人恨。实在赚太多,承受不了心理压力,可以考虑以后学习巴菲特、芒格、凯恩斯那样传道解惑、做些慈善、帮学校赚钱来回馈社会。

原文链接: 网页链接

$洋河股份(SZ002304)$$贵州茅台(SH600519)$$五粮液(SZ0008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