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人固有一死,但对于王勃的死,心中仍是免不了生出几丝感慨。
这感慨既是对他英年早逝的惋惜,亦有对大唐诗坛失去优秀诗人感到遗憾。
王勃的一生才26个年头,还是短暂了些,连个人传记都没有,在史书上也只是寥寥几笔。
【资料图】
王勃出生在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一个书香世家,祖父王通是隋末唐初的有名的大学者,叔父王绩堪称唐代第一位诗人,凭一首《野望》流传千古。
读书基因外加家族环境,让王勃从小就成为了学霸。
王勃6岁作诗,9岁注书,10岁时熟读各种经史子集。
要不是年龄小,他父亲都想把他送去科举了。
12岁的时候,王勃也不读书了,便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两年下来学分拿满,还兼修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易经典籍。
曹元知道自己这徒弟天赋异禀,能力很强,送他离开的时候还语重心长的嘱咐他遇事要低调,人生要学会藏锋,切不可恃才傲物。
但王勃正是轻狂年少时,恩师这一番话并没有让他太过在意,依旧高调做人做事。
16岁时,未及弱冠的王勃参加科考,一举及第,授职七品朝散郎。
朝散郎是个闲职,并没有太多公务,王勃只干了一年,便因替沛王李贤修撰《平台秘略》,赢得沛王欢心,成为了王府侍读。
一日沛王李贤和英王李显斗鸡,为壮声势,王勃忘记了恩师的叮嘱,大笔一挥,写下《檄英王鸡文》。
这篇文章对仗工整、辞藻华丽,一时传唱京城,很快就传到了高宗眼前。
高宗读后龙颜大怒,自己的两个儿子玩物丧志就算了,你作为王子侍读不加以规劝,竟然还卖弄学问来挑拨王子间的关系,于是就将王勃废黜,逐出了沛王府。
长安王勃暂时待不下去了,内心很复杂又无所事事的他,便来到蜀地找朋友顺便散散心。
虽说蜀地风物宜人,让王勃陶醉流连忘返,但他心中的愁思和郁闷并不这么容易化解的,因此也写下了很多悲壮凄苦的诗作。
例如我们今天要讲的《山中》一诗,便是这其中的代表作之一,短短20字就有种愁断人肠的感受。
《山中》
唐代: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这首诗,是抒发了王勃身为一个天涯游子久居他乡的思乡之愁。
诗文大意:
望着滚滚东流的长江,让我想起已经在他乡漂泊滞留的太久,我真的很思念着万里之遥的故乡,恨不得马上归去。更何况现在已经晚秋风高,漫山遍野枯黄的树叶随风飘舞,让我更加思念家乡。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诗歌从眼前浩浩荡荡的长江写起,一个”悲“字奠定了全文基调。
可以想象一下王勃当时的情形。秋风萧瑟,万木凋零,诗人登上高山眺望着远方,只见逶迤长江滚滚东去,这让自己的思绪也随这江水翻涌不绝。
景语皆情语,长江能有什么感情,实则是诗人内心感情外化,他看到江水东去,想到远方的家乡,想到自己做客蜀中不能归去已有多年,这才不禁心中感到悲苦。
这里长江成了诗人感情的载体,成了诗人整个心绪的象征。
“万里”,从空间上表述归家的路途遥远;“已滞”从时间上表明诗人长期滞留他乡,“念将归”则将他想归欲归却不得归的无奈悲愁之情写到了极致,读来令人泪目。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这两句承接上两句含义,写诗人山中望见的实景。看似环境描写,实际也是在抒情,同样表达了他思而不归的内心孤独和凄凉。
原本自己已是漂泊之身,有家难归,心中愁恨千缕缕了,又在这里看见漫山无数黄叶在猎猎秋风中飘落,在空中飞舞这萧瑟之景,心中自然又多了一层愁绪。
自古逢秋悲寂寥,“况属”两字把上下两联连结起来,以衰败的秋景衬托急切的乡愁,次让诗人的愁升级了。
王勃最后以景作结,全诗语虽尽而思绪无穷,无一“愁”字,却句句愁绪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