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主页 > 业界 > 详情
专访贝恩公司中国区总裁韩微文:中国的企业家精神是对中国经济有信心的主要原因之一_焦点快报

每日经济新闻   2023-06-28 21:38:53

贝恩公司中国区总裁兼全球董事会成员 韩微文


(资料图)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陈鹏丽 摄

6月28日,世界经济论坛第十四届新领军者年会(即“夏季达沃斯论坛”)正在天津召开。在论坛现场,《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了贝恩公司中国区总裁兼全球董事会成员韩微文。

韩微文表示,对中国市场长期是非常看好的,贝恩已在中国深耕了30多年,还将继续深耕中国。谈及比较关注中国的哪些投资领域,韩微文表示,比较关注企业的创新项目、数字化、智能化。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尤其是“减碳”这方面的动作。

环保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各个企业面临的紧迫性可能不一样

NBD:贝恩作为全球最大的战略咨询公司之一,如何看待中国市场?您对中国的哪些投资领域比较感兴趣?

韩微文:我们对中国市场长期是非常看好的,贝恩已在中国深耕了30多年,还将继续深耕中国。目前,我们在北京、上海、香港、深圳等地都有分公司,并服务了很多的中资及外资企业,还有投资人。

接下来,贝恩将从客户角度出发主要做三件事:一是帮助中国企业国际化;二是帮助外资企业本土化;三是帮助中国企业在中国做得更好。

在其他的投资领域,一方面,我们比较关注的就是跟企业业绩相关的“开源”,包括销售、营销、产品等;另一方面,还有企业的“节流”,包括供应链、先进制造、降本增效等;另外,还比较关注企业的创新项目、数字化、智能化。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尤其是“减碳”这方面的动作。

NBD:此次达沃斯领军者年会中,有关环保、可持续发展、碳中和的议题非常多,公众对环境保护越来越关心。您如何看待这种趋势?贝恩公司将如何参与其中?

韩微文:首先,环保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大趋势。不管什么样的企业,第一步要做到的就是充分学习,要读懂“减碳”政策。此外,企业也需要设定相应的蓝图规划,例如减多少碳、减哪类碳等。

但是基于行业的不同,各个企业面临的紧迫性可能不一样。例如,高污染、高排放的出口型行业,这个议题是既重要又紧急,因为现在涉及碳关税问题。

若处在一个相对低碳的行业,又是相对大型的龙头企业,则应该走在行业前列,应该要开始采取一系列行动。采取行动上,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要有些简单的行动,即对公司的业绩产生提升效应,起到降本增效的作用,不与经济利益产生矛盾。另一方面,为了中长期规划要投入的减碳项目,这适用于刚提到的龙头企业,在这方面需要先人一步。

关于减碳这块,贝恩要做的首先是学习,去帮助企业了解政策及可能“减碳”的各种方向和行动方案,包括制定“减碳”蓝图。在双赢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直接动身去帮企业做这件事。另外,企业开展持续性的变革管理,需要提前布局和投入,而这对于企业的投资者和管理层都是需要的,这也是我们能参与的。

中国的企业家精神是对中国经济有信心的主要原因之一

NBD:您对中国企业有没有一些建议,帮助其选择适合自身的转型模式?您如何看待碳中和转型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韩微文:首先,对中国企业而言,当前需要重塑信心,这也是本次夏季达沃斯的重要的课题。我们对中国经济有信心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中国的企业家精神,毕竟中国还处于发展中,市场还有很多机会,企业家还有很多发展的可能性和巨大潜力。

其次,因为中国进入到高质量增长新常态阶段,这种增长模式和以前相对比较高增长的环境可能会不一样,这个过程中要进行能力结构模式的调整,当然这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最后,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问题取决于不同赛道,有些赛道天然就是国际化的赛道,中国的供需关系决定了有一些企业的赛道,必须走国际化的这条路。

NBD: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近段时间,中资企业探索“走出去”现象异常火爆,您怎么看这种现象?

韩微文:我刚才提到了企业赛道的问题,一些企业和它的业务天然就具有全球性,不管是在供给侧还是在需求侧,必然需要全球性的布局。

所以,对于这类企业来讲,“走出去”是必经的道路。在这个过程当中,中资企业到人家的市场,也需要被本土化。要对进入国家市场的法律法规、人文及营商环境有所了解。在这基础上,再开始组织团队建设,设定海外业务方向。

“走出去”是一个长期的道路,对于中资企业而言,“出海”很大程度上还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这是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耐心,也需要来自各方的帮助。

NBD:达沃斯时隔三年重回天津,本届年会的主题是“企业家精神:世界经济推动力”,您本次参会有没有一些收获可以跟我们分享?

韩微文:夏季达沃斯它本身是个很重要的沟通交流平台,因为西方太需要了解中国,中国也需要了解西方。另外,各方合作都需要有机会促成,平台也是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契机。此外,这是一个开放性的交流平台,可以产生思维上的碰撞,也能丰富所见所闻。